张眉努目:典故与应用
张眉努目:典故与应用
典故与出处
“张眉努目”一词源于中国古代典籍《史记·项羽本纪》。在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的楚汉战争中,项羽在垓下之战中被刘邦的军队包围,形势危急。项羽在绝望中“张眉努目”,表现出极度愤怒和不甘的神情。《史记》中记载:“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吾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意思
“张眉努目”中的“张”指的是张开,“努”指的是努出,“眉”指的是眉毛,“目”指的是眼睛。合起来形容一个人在极度愤怒、惊恐或绝望时,眉毛上扬、眼睛瞪大的样子,表现出一种极端的情绪状态。
应用场景
在现代汉语中,“张眉努目”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愤怒、惊恐、绝望等极端情绪下的表情。例如,在文学作品中,当人物面临重大危机或受到极大刺激时,作者可能会用“张眉努目”来描绘其神态。在日常生活中,当人们遇到不公平对待或极度愤怒时,也可能出现这种表情。此外,在影视作品中,演员为了表现角色的愤怒或绝望,也会使用这种表情来增强戏剧效果。
相关话题
-
情绪表达与文化差异:不同文化对情绪的表达方式有很大的差异。在中国文化中,情绪的外露往往被视为失态,但在某些西方文化中,情绪的直接表达被视为真诚和坦率的表现。
-
心理学角度: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张眉努目”反映了人类在面对压力或威胁时的本能反应。这种反应与“战斗或逃跑”反应有关,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应对机制。
-
文学中的情绪描写:在文学作品中,情绪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通过细腻的情绪描写,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故事背景。
-
影视表演技巧:在影视表演中,如何通过面部表情来传达角色的情绪是演员需要掌握的重要技巧。“张眉努目”这种表情在表演中被广泛应用,以增强观众的代入感。
-
历史人物的性格分析:通过分析项羽在垓下之战中的表现,可以探讨其性格中的悲剧性和英雄主义。项羽的“张眉努目”不仅是个人情绪的爆发,也是他性格中不屈不挠精神的体现。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张眉努目”不仅是一个生动的成语,更是中国文化中对情绪表达的深刻理解和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