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不酬失:从典故到现代应用
得不酬失:从典故到现代应用
典故与出处
“得不酬失”这一成语源于《史记·货殖列传》:“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意思是说,通过从事某些行业或活动所获得的利益,无法补偿所付出的代价或损失。该成语最早见于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商业活动的看法和评价。
意思
“得不酬失”直译为“得到的利益不足以补偿所付出的代价”,引申为做某事得不偿失,投入的资源、时间或精力远远大于所得的回报。现代常用来形容某项投资或行动得不偿失,提醒人们在做决策时要权衡利弊。
应用场景
-
商业决策:在商业领域,企业在进行投资或项目评估时,常常会考虑“得不酬失”的风险。例如,一家公司决定进入一个新市场,但市场调研显示潜在收益远低于进入成本,这时就会考虑是否“得不酬失”。
-
个人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经常面临“得不酬失”的选择。比如,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去学习一门可能用不到的技能,或者购买一个价格高昂但使用频率极低的商品。
-
教育与职业选择:学生在选择专业或职业路径时,也会考虑未来职业的回报是否值得投入的教育成本和时间。如果预期的职业发展前景不佳,可能会被认为是“得不酬失”。
相关话题
-
成本效益分析:在经济学中,成本效益分析是评估项目或政策是否值得实施的重要工具。通过计算投入和产出,判断是否“得不酬失”。
-
机会成本:选择某一行动方案时,放弃其他可能更有价值的选择所带来的损失,即机会成本。理解机会成本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得不酬失”的含义。
-
风险管理:在投资和决策过程中,风险管理是避免“得不酬失”的关键。通过风险评估和管理,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
时间管理:时间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如何有效利用时间也是避免“得不酬失”的重要方面。合理安排时间,避免在低效或无效的事情上浪费时间。
-
心理账户:人们在心理上对不同来源的钱有不同的价值感,这也影响了对“得不酬失”的判断。例如,花费辛苦赚来的钱购买奢侈品时,人们可能会更在意是否“得不酬失”。
通过了解“得不酬失”的典故、出处和应用场景,我们可以更好地在生活和工作中做出明智的决策,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追求更高效、更有价值的生活方式。同时,相关的经济学和心理学概念也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应用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