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旗仆鼓:从古代战场到现代语境
偃旗仆鼓:从古代战场到现代语境
典故与出处
“偃旗仆鼓”一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军事用语,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这段典故讲述了晋国和秦国围攻郑国时,郑国派出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烛之武成功说服秦伯后,秦军“偃旗息鼓”,即停止进攻,撤退了。
意思
“偃旗仆鼓”中的“偃”意为倒下,“仆”意为倒伏,“旗”指的是军旗,“鼓”指的是战鼓。合起来就是停止战斗,撤退的意思。引申为停止行动,放弃计划或停止争斗。
应用场景
在现代汉语中,“偃旗仆鼓”常用于形容某一方在争斗或竞争中主动放弃或被迫停止行动。例如:
- 在商战中,当一家公司意识到无法与对手竞争时,可能会选择“偃旗仆鼓”,退出市场。
- 在政治斗争中,当一方势力明显处于劣势时,可能会选择“偃旗仆鼓”,以避免更大的损失。
- 在日常生活中,当朋友之间发生争执,一方意识到争执无益时,也可能会选择“偃旗仆鼓”,以和解收场。
相关话题
-
军事策略:古代战争中,如何通过外交手段避免战争,是一种高超的军事策略。烛之武的例子就是典型的以智取胜。
-
外交艺术:烛之武的说辞不仅展示了个人智慧,也体现了古代外交的艺术。通过利益分析和情感诉求,成功说服对手。
-
文化传承:这一典故在中国文化中被广泛引用,体现了中国古代智慧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
和平解决冲突:在当今世界,如何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偃旗仆鼓”可以作为一种和平解决冲突的象征。
-
个人修养:在个人生活中,学会适时放弃,懂得退让,也是一种智慧和修养。
通过“偃旗仆鼓”这一典故,我们不仅能了解古代战争的智慧,还能从中汲取现代生活的哲理,学会在适当的时候选择退让和妥协,以达到更大的利益或避免更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