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该内容未能解决您的问题,您可以点击反馈按钮或发送邮件联系人工。或添加QQ群:1381223

片甲不存:从典故到现代应用

片甲不存:从典故到现代应用

典故与出处

“片甲不存”这一成语源于中国古代的军事用语。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在这段典故中,烛之武说服秦穆公退兵,避免了郑国被灭亡的命运。其中“片甲不存”指的是如果郑国被灭,连一片甲胄都不会剩下,形容战败后军队的惨状。

意思

“片甲不存”原意是形容军队在战争中被彻底击败,连一片甲胄都未能幸存,现多用来比喻某一事物或势力被彻底摧毁或消灭。

应用场景

  1. 军事历史:在描述古代战争的惨烈场面时,常用“片甲不存”来形容战败一方的惨状。例如,描述三国时期的夷陵之战,蜀汉军队被魏军击败,损失惨重。

  2. 商业竞争:在商业竞争中,当一家公司被对手彻底击败,市场份额被完全占领时,也可以用“片甲不存”来形容。例如,某新兴科技公司在市场上被巨头公司挤压得无立足之地。

  3. 自然灾害:在描述自然灾害的破坏力时,如地震、洪水等灾害导致的破坏,也可以用“片甲不存”来形容灾后一片狼藉的景象。

相关话题

  • 战争与和平:探讨战争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如何从战争中吸取教训,促进和平。

  • 商业竞争与合作:分析现代商业环境中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如何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合作中求发展。

  • 灾害防治:讨论如何提高自然灾害的预警和防治能力,减少“片甲不存”式的灾害后果。

  • 文化传承:通过成语典故,了解中国古代的智慧与策略,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应用这些智慧。

通过“片甲不存”这一成语,我们不仅能了解古代战争的残酷,也能反思现代社会中的各种竞争与合作,如何在激烈的环境中生存与发展,同时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和平,防范灾害,传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