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山恶水:典故与现代解读
穷山恶水:典故与现代解读
典故与出处
“穷山恶水”一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典故,最早见于《史记·货殖列传》:“夫山西饶材、竹、谷、丹、漆、丝、枲、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南则荆、扬、楚、越,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以江湖之间,民风轻财,易为奸利,穷山恶水,民多愚顽。”这里的“穷山恶水”指的是那些地理环境恶劣、资源贫乏的地方。
意思
“穷山恶水”在字面上理解为贫瘠的山区和恶劣的水域环境,引申义则指那些条件艰苦、生活不便的地方。这样的地方往往资源匮乏,交通不便,生活条件差,导致居民的生活水平较低,文化教育也相对落后。
应用场景
-
地理环境描述:在描述一些偏远、条件艰苦的地区时,常用“穷山恶水”来形容其自然环境的恶劣。例如,某些山区或沙漠边缘地带。
-
文学作品:在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中,作者可能会用“穷山恶水”来渲染一种荒凉、孤寂的氛围,突出人物的困境或环境的严酷。
-
社会评论:在讨论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时,可能会提到“穷山恶水”来强调这些地区的自然条件对经济发展的限制。
-
旅游与探险:一些探险家或旅游爱好者可能会特意选择“穷山恶水”作为探险目的地,以体验自然的原始和挑战。
相关话题
-
生态环境保护:穷山恶水的形成与生态破坏、资源过度开发有关。讨论如何保护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防止进一步恶化。
-
扶贫与乡村振兴:中国政府近年来大力推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如何在“穷山恶水”中找到发展的突破口,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
文化传承:这些地区往往保留了许多传统文化和习俗,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
-
旅游开发:如何将“穷山恶水”转变为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同时又不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
-
教育与人才培养:在条件艰苦的地区,教育资源往往相对匮乏,如何通过教育改变这些地区的命运,是一个长期的挑战。
“穷山恶水”不仅仅是一个地理环境的描述,更是社会、经济、文化多方面问题的缩影。通过对这些地区的关注和发展,我们不仅能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也能为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