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藏于密:从典故到现代应用
退藏于密:从典故到现代应用
典故与出处
“退藏于密”一词源于《周易》中的《系辞上》。原文为:“是故,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故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是故,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故曰,退藏于密,吉,亨。”
意思
“退藏于密”的意思是指在事情完成或达到一定境界后,退回到隐秘、深奥的状态中去,不再显露于外。这是一种智慧的体现,意味着在完成大业后,保持低调,不张扬自己的功绩。
应用场景
-
政治领域:在古代,许多政治家在功成名就后选择隐退,如诸葛亮在完成蜀汉的基业后,隐退于五丈原;在现代,领导者在完成重大任务后,往往也会选择退居幕后,避免过度曝光。
-
商业领域:成功的企业家在事业达到顶峰后,可能会选择退出前台,转而从事慈善、教育等公益事业,或是专注于个人兴趣爱好。
-
个人修养:在日常生活中,“退藏于密”可以理解为一种人生态度,即在取得成就后,不骄不躁,保持谦虚和低调的生活方式。
相关话题
-
隐士文化:中国历史上有许多隐士,他们在完成自己的使命后,选择隐居山林,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如陶渊明、林逋等。
-
道家思想:道家提倡“无为而治”,主张在完成任务后,顺应自然,不强求,不争名利,这与“退藏于密”的理念不谋而合。
-
现代隐退:在当今社会,许多成功人士在事业达到一定高度后,选择退出公众视野,专注于家庭、个人兴趣或公益事业,如比尔·盖茨在微软退休后致力于慈善事业。
-
心理健康:从心理学角度看,“退藏于密”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避免过度曝光带来的压力和负面影响,保持内心的平静。
-
文化传承:这种隐退的智慧在中国文化中代代相传,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体现了中国人对成功、名利和生活的独特理解。
通过以上分析,“退藏于密”不仅是一个古老的典故,更是一种生活智慧和人生态度,它提醒我们在成功之后,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对生活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