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该内容未能解决您的问题,您可以点击反馈按钮或发送邮件联系人工。或添加QQ群:1381223

分花拂柳:典故与文化内涵

分花拂柳:典故与文化内涵

典故与出处

“分花拂柳”这一成语源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在诗中,白居易描绘了杨贵妃在华清池沐浴时的情景:“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云屏转轴微灯暗,钿合金钗相触扣。春风桃李花开夜,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其中,“分花拂柳”正是形容杨贵妃在花丛中行走时,轻轻拨开花枝、拂过柳条的优雅姿态。

意思

“分花拂柳”原意是指在花丛柳树间行走时,轻轻拨开花枝、拂过柳条的动作,引申为形容女子步态轻盈、优雅动人,也可以用来比喻环境优美、风景如画。

应用场景

  1. 文学作品:在古典诗词中,“分花拂柳”常用来描绘美女的风姿或自然景色的优美。例如,李商隐的《无题》诗中也有类似的意境:“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分花拂柳,轻盈步态,似在眼前。”

  2. 日常生活: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可能会用“分花拂柳”来形容某人走路的姿态优美,或是形容某处风景如画。例如,朋友聚会时,有人可能会说:“你看她走路的样子,真像是在分花拂柳。”

  3. 影视作品:在影视剧中,导演可能会通过镜头语言来表现女主角的优雅步态,配以花丛柳树的背景,营造出一种古典美。

相关话题

  • 古典美学:中国古典美学中,女子的步态、姿态是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分花拂柳”不仅是动作的描绘,更是美的象征。

  • 唐代文化: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艺术的高峰时期,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都达到了极致。“分花拂柳”作为唐诗中的一个意象,反映了当时对美的追求。

  • 女性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的形象往往与自然美景相结合,表现出一种和谐、柔美的特质。“分花拂柳”正是这种形象的典型代表。

  • 环境与人:这一成语也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都希望在自然中找到心灵的宁静和美的享受。

总之,“分花拂柳”不仅是一个美丽的成语,更是中国文化中对美、对自然、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表达。它不仅在文学作品中闪耀光彩,也在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