耸入云霄:从典故到现代应用
耸入云霄:从典故到现代应用
典故与出处
“耸入云霄”这一成语源于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一诗,其中有句云:“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里的“决眦入归鸟”描绘了泰山之高,鸟儿飞入云霄的景象,隐喻了高耸入云的壮观景象。
意思
“耸入云霄”形容建筑物或山峰等高耸入云,极具高度和气势,象征着雄伟、壮观和不可企及的高度。它不仅描述了物理上的高度,更蕴含了对崇高、伟大事物的敬仰和向往。
应用场景
-
建筑与工程:在现代建筑中,“耸入云霄”常用来形容摩天大楼,如上海的东方明珠塔、深圳的平安金融中心等。这些建筑不仅是城市的标志,更是人类工程技术的象征。
-
自然景观:在自然界中,许多山峰如珠穆朗玛峰、黄山等,因其高耸入云的姿态而被称为“耸入云霄”。这些自然奇观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
文学与艺术: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常用“耸入云霄”来描绘人物的志向或成就,如《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梦想,“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里的“高处”即是“耸入云霄”的象征。
-
科技与创新:在科技领域,“耸入云霄”可以比喻科技的飞跃和创新,如航天技术的发展,人类探索太空的努力,都是在追求“耸入云霄”的高度。
相关话题
-
城市规划与发展:现代城市的规划中,如何在保持城市特色的同时,建设高耸入云的建筑,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高楼林立的城市是否会失去人文气息?
-
环境保护:高耸的建筑和山峰对环境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话题。如何在追求高度的同时,保护自然环境,减少对生态的破坏?
-
人类的追求与极限:“耸入云霄”不仅是物理高度的追求,更是人类精神追求的象征。人类在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追求更高、更远的目标。
-
文化与象征:在不同文化中,“高”往往象征着权威、力量和崇高。在中国文化中,山岳被视为神圣之地,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通过“耸入云霄”这一成语,我们不仅看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和人文的崇高追求,也看到了现代社会在科技、建筑、环境等方面的发展与挑战。它不仅是高度的象征,更是人类不断向上、向前的精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