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接不暇:从典故到现代应用
应接不暇:从典故到现代应用
典故与出处
“应接不暇”一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典故。最早见于唐代诗人杜甫的《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微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纭。黄金为君阙,珍珠如土金如铁。”在这首诗中,杜甫描绘了长安城中众多美丽的女子,姿态各异,令人目不暇接。
意思
“应接不暇”原意是指面对众多事物或人时,应对不及,忙不过来。现今多用来形容事物繁多,令人眼花缭乱,难以应付。
应用场景
-
日常生活:在现代社会中,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常常面对大量的信息、广告、商品等,难以一一处理。例如,逛街购物时,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应接不暇。
-
工作场合:在职场中,面对大量的邮件、会议、任务等,员工常常感到应接不暇。尤其是在快节奏的工作环境中,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和紧急任务更是如此。
-
娱乐活动:参加大型的音乐会、展览或节庆活动时,丰富多彩的节目和活动也常常让人应接不暇。
相关话题
-
信息过载:现代社会的信息过载问题与“应接不暇”息息相关。如何在信息海洋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成为人们面临的挑战。
-
注意力经济:在注意力成为一种稀缺资源的时代,如何吸引并保持用户的注意力,成了各大企业的竞争点。广告、社交媒体等都利用了这一现象。
-
时间管理:面对应接不暇的任务,如何有效地管理时间,提高效率,是现代人必须掌握的技能。时间管理工具和方法,如番茄工作法、GTD(Getting Things Done)等,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繁杂事务。
-
文化与艺术:在文化艺术领域,“应接不暇”也常被用来形容艺术作品的丰富多样性。例如,在一个大型艺术展览中,观众面对众多风格迥异的作品,常常感到目不暇接。
-
心理学角度:从心理学角度看,应接不暇的状态可能导致决策疲劳和选择困难症。心理学家研究如何在这种情况下保持心理健康和决策能力。
总之,“应接不暇”不仅是一个描述繁忙状态的词语,更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面对信息、任务、娱乐等多方面挑战的真实写照。通过了解其典故和应用场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种状态,提高生活和工作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