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该内容未能解决您的问题,您可以点击反馈按钮或发送邮件联系人工。或添加QQ群:1381223

焦唇干肺:典故与现代应用

焦唇干肺:典故与现代应用

典故与出处

“焦唇干肺”一词源于中国古代典籍《庄子·外篇·天道》。在《庄子》中,有一段关于轮扁与齐桓公的对话,轮扁是一位制轮的工匠,他向齐桓公讲述了自己对道的理解。轮扁说:“臣也轮人,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 这里的“甘”与“苦”分别指的是木材的干湿度,过干则木材易裂,过湿则不易成型。轮扁的这段话,形象地描述了技艺的精妙之处,需要恰到好处,不能言传,只能意会。

意思

“焦唇干肺”比喻说话或做事过于费力、辛苦,到了口干舌燥、肺腑干涸的地步。原意是指为了表达某种观点或完成某项工作,付出了极大的努力,甚至到了身体极限的地步。

应用场景

在现代社会中,“焦唇干肺”常用于描述以下几种情境:

  1. 演讲与辩论:当一个人在演讲或辩论中,为了说服听众或对手,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口舌,到了口干舌燥的地步。

  2. 教育与教学:老师在课堂上为了让学生理解某个复杂的概念,可能会不厌其烦地重复解释,到了“焦唇干肺”的地步。

  3. 商业谈判:在商务谈判中,为了达成协议,双方可能需要长时间的讨论和争辩,谈判者可能会感到口干舌燥。

  4. 文学创作: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为了找到恰当的词句或表达方式,可能会反复修改,到了“焦唇干肺”的状态。

相关话题

  • 技艺的传承:轮扁的故事不仅讲述了技艺的精妙,也暗示了技艺的传承问题。现代社会中,许多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机,如何在新时代传承和创新这些技艺,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 语言的局限性:轮扁的“口不能言”提醒我们,语言有时无法完全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或复杂的技艺,这在文学、艺术等领域尤为明显。

  • 身体与心灵的平衡:现代人常常在工作中过度消耗身体,如何在追求事业成功的同时保持身心健康,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健康话题。

  • 教育方法的创新:在教育中,如何避免“焦唇干肺”的教学方式,采用更有效、更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

通过对“焦唇干肺”这一成语的探讨,我们不仅能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还能反思现代生活中的诸多问题,如何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保持平衡,如何在传承传统的同时创新发展,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