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该内容未能解决您的问题,您可以点击反馈按钮或发送邮件联系人工。或添加QQ群:1381223

彫章镂句:从典故到现代应用

彫章镂句:从典故到现代应用

典故与出处

“彫章镂句”一词源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常见于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中。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写道:“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其中,“王杨卢骆”指的是初唐四杰,即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杜甫通过这首诗批评了当时一些文人过分注重辞藻的雕琢,而忽略了内容的深度。

意思

“彫章镂句”直译为雕刻章节、镂刻句子,引申为过分注重文字的雕饰和技巧,而忽视了文章的思想内涵和整体结构。这种写作风格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并不少见,尤其在六朝时期,文风追求华丽,讲究辞藻的堆砌。

应用场景

  1. 文学创作:在现代文学创作中,“彫章镂句”有时被用来形容那些过于追求形式美而忽略内容的作品。一些作家可能会在语言上花费大量心思,追求华丽的辞藻和精巧的句式,但如果内容空洞,读者往往会感到索然无味。

  2. 教育与批评:在文学批评和教育中,“彫章镂句”常被用作批评的对象。教师和评论家会提醒学生和作家,写作不应仅仅是文字游戏,更应注重思想的表达和情感的传达。

  3. 日常交流:在日常生活中,当人们发现某人说话或写作过于繁复、晦涩难懂时,也会用“彫章镂句”来形容这种表达方式,提醒对方简洁明了地表达思想。

相关话题

  • 简朴与华丽的平衡:中国文学史上,简朴与华丽的写作风格一直存在争议。汉赋的华丽与唐诗的简朴,宋词的婉约与豪放,都是这种争议的体现。现代作家如何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 内容为王: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内容的质量和深度越来越受到重视。无论是新闻报道、学术论文还是文学作品,内容的真实性、深刻性和创新性都成为衡量作品价值的重要标准。

  • 语言的演变:随着时代的变迁,语言也在不断演变。现代汉语的简化和网络语言的兴起,使得“彫章镂句”式的写作在日常交流中逐渐减少,但其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依然不可忽视。

  • 文化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文字的重视,体现在对书法、诗词、散文等的追求上。“彫章镂句”虽然有时被批评,但它也反映了中国文化对语言艺术的独特理解和欣赏。

总之,“彫章镂句”不仅是一个文学批评术语,更是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它提醒我们,在追求语言美的同时,也要注重思想的深度和内容的丰富性,从而使文学作品既有形式之美,又有内涵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