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而可忍,孰不可忍
此而可忍,孰不可忍
典故与出处
“此而可忍,孰不可忍”这句话出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这是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一段历史事件。魏其侯窦婴和武安侯田蚡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魏其侯在朝堂上当众质问田蚡:“此而可忍,孰不可忍?”意思是说,如果这种事情都能忍受,那还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忍受的?
意思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如果连这种事情都能忍受,那还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忍受的?它表达了一种极端的愤怒和不满,通常用来说明某件事情已经超出了忍耐的极限,任何人都无法继续容忍。
应用场景
-
政治斗争:在政治斗争中,当一方受到不公正对待或对方行为过于嚣张时,可能会用这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不满。
-
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当一个人面对明显的不公或欺凌时,也会用这句话来表达自己的立场,表明自己已经忍无可忍。
-
文学作品:在文学作品中,这句话常被用来描写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状态,表现人物在面对极端情况时的反应。
相关话题
-
忍耐的界限:讨论人在何种情况下会达到忍耐的极限,以及如何处理这种极限状态。心理学家认为,忍耐是有限度的,过度的忍耐可能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
正义与反抗:探讨在面对不公正时,如何在忍耐与反抗之间找到平衡。历史上许多革命和变革都是因为人们对不公正的忍耐达到了极限。
-
文化差异:不同文化对忍耐的理解和表现方式不同。在中国文化中,忍耐往往被视为一种美德,但也有其限度;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权利和自由更受重视,忍耐的界限可能更低。
-
法律与道德:从法律角度看,忍耐与反抗的界限如何界定?在道德层面,忍耐是否总是正确的选择?这些问题在现代社会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
历史事件:回顾历史上因忍无可忍而引发的重大事件,如法国大革命、五四运动等,分析这些事件如何改变了历史进程。
通过“此而可忍,孰不可忍”这句话,我们不仅能看到古代政治斗争的激烈,也能反思现代社会中个人与集体、忍耐与反抗之间的关系。这句话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当代社会中关于正义、忍耐和反抗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