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苦伶仃:从典故到现代应用
孤苦伶仃:从典故到现代应用
典故与出处
“孤苦伶仃”一词源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常见于诗词歌赋中。其中最著名的典故之一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在这首诗中,白居易描绘了杨贵妃在马嵬坡被赐死后的凄凉景象,突出了她死后无人收敛的孤独与悲凉,恰恰是“孤苦伶仃”的真实写照。
意思
“孤苦伶仃”形容一个人孤单无依,生活困苦,没有亲人朋友的照顾和帮助,处境非常可怜。
应用场景
-
文学作品:在小说、诗歌、戏剧中,常用来描写人物的悲惨命运或孤独处境。例如,鲁迅的《阿Q正传》中,阿Q在被枪决前的那一刻,孤苦伶仃地面对死亡。
-
日常生活:当人们看到或听到某人生活艰难、无人照顾时,可能会用“孤苦伶仃”来形容其境况。例如,孤寡老人、流浪者等。
-
社会问题:在讨论社会福利、老龄化问题时,常常提到“孤苦伶仃”的老年人,呼吁社会关注和帮助这些弱势群体。
相关话题
-
社会福利:如何改善孤寡老人的生活条件,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和关爱。
-
心理健康:探讨孤独对人的心理影响,如何通过社区活动、心理咨询等方式帮助孤独者。
-
文化传承:通过文学作品和传统文化教育,让年轻人了解并同情“孤苦伶仃”的境遇,培养同理心。
-
法律保护:讨论如何通过法律手段保护孤寡老人的权益,防止他们受到欺凌或忽视。
-
志愿服务:鼓励更多人参与志愿服务,帮助那些生活困难、孤独无依的人。
通过对“孤苦伶仃”这一词语的深入探讨,我们不仅能理解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能反思现代社会中如何更好地关爱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让每一个“孤苦伶仃”的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