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典故与出处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一短语源于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瞿秋白。瞿秋白在1935年被国民党逮捕后,面对敌人的诱降,他坚定地表示:“我是一个共产主义者,我要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句话后来被收入《瞿秋白文集》,成为他革命精神的象征。
意思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意思是指一个人在做事时,完全不考虑自己的利益,而是全心全意地为他人、为社会谋福利。这种精神体现了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应用场景
-
公益事业:在公益活动中,许多志愿者和慈善家正是以这种精神为指导,投入大量时间和资源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例如,医生在疫情期间不顾个人安危,奔赴一线救治病患。
-
教育领域:教师们常常以这种精神教育学生,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
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这种精神体现在邻里互助、家庭成员之间的无私奉献等方面。例如,父母对子女的无私付出,邻里之间互相帮助。
相关话题
-
雷锋精神:雷锋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活雷锋”,他的一生正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最好诠释。雷锋精神至今仍在中国社会中广泛传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敬业”、“诚信”等都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相契合。
-
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的具体实践。无论是社区服务、环保活动,还是国际救援,志愿者们都以这种精神为指导,默默奉献。
-
道德模范:中国每年都会评选出道德模范,这些人往往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典范,他们的感人事迹激励着社会大众。
-
党员干部:中国共产党员在入党宣誓时,承诺“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这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高度一致。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不仅是一种道德标准,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它鼓励人们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不忘社会责任,关心他人,服务社会。在当今社会,这种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推动着社会的和谐与进步。通过学习和践行这种精神,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的正能量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