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该内容未能解决您的问题,您可以点击反馈按钮或发送邮件联系人工。或添加QQ群:1381223

伊于胡底:典故与现代应用

伊于胡底:典故与现代应用

典故与出处

“伊于胡底”一词源于《诗经·大雅·荡之什·桑柔》中的一句话:“人亦有言,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伊于胡底,民卒流亡。”这里的“伊于胡底”意思是“到了什么地步”,表达了一种对事态发展到极端的担忧和无奈。

意思

在现代汉语中,“伊于胡底”通常用来形容一种情况或事态发展到了极端或不可收拾的地步,表达一种无可奈何或对未来担忧的情绪。它不仅是字面上的询问“到了什么地步”,更是一种对现状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担忧。

应用场景

  1. 政治评论:在政治评论中,“伊于胡底”常被用来描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局势恶化到极点。例如,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崩溃、社会动荡时,评论员可能会说:“这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已经伊于胡底了。”

  2. 社会问题:当讨论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教育不公、贫富差距等问题时,“伊于胡底”可以用来表达对这些问题发展到不可收拾的担忧。例如,“如果我们不采取措施,环境污染问题将伊于胡底。”

  3. 个人生活:在个人生活中,当一个人经历一系列的挫折或失败时,也可以用“伊于胡底”来表达自己的无奈和绝望。例如,“我的事业已经伊于胡底了,我不知道还能做什么。”

相关话题

  • 历史典故:除了“伊于胡底”,《诗经》中还有许多其他成语和典故,如“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等,这些典故在现代汉语中依然有着广泛的应用。

  • 文化传承:中国古代典籍中的许多词汇和成语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活跃,这不仅体现了汉语的丰富性,也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 语言演变: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古语词汇在现代语境中获得了新的含义或应用场景,这反映了语言的动态性和适应性。

  • 文学与现实: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往往反映了现实社会的问题和情绪,“伊于胡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从古代的诗歌中走出来,成为现代人表达复杂情感的工具。

  • 教育与传承:在教育中,了解这些典故不仅有助于理解古文,更能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运用语言,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总之,“伊于胡底”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现代社会中人们表达对极端情况的担忧和无奈的常用词汇。它提醒我们,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因此需要我们时刻保持警惕和反思,避免事态恶化到无法挽回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