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该内容未能解决您的问题,您可以点击反馈按钮或发送邮件联系人工。或添加QQ群:1381223

大得人心:典故、出处与应用

大得人心:典故、出处与应用

典故与出处

“大得人心”一词源于中国古代典籍《论语·颜渊》。在《论语》中,孔子与弟子颜渊讨论治国之道时,孔子提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思是说,治理国家要以道德为本,就像北辰(北极星)一样,众星环绕拱卫它。这里的“共”即“拱”,引申为“得人心”。后世将此意延伸,形成了“大得人心”这一成语。

意思

“大得人心”指的是某人或某事非常受欢迎,得到广大民众的拥护和支持。它的核心在于“人心”,即民心向背,是评价一个领导者或政策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应用场景

  1. 政治领域:在政治中,“大得人心”常用来形容一位领导人或政策的广泛支持。例如,某位领导人推行的改革措施如果深得民心,媒体和民众就会用“大得人心”来形容其影响力。

  2. 商业领域:企业推出的产品或服务如果受到消费者热烈追捧,也可以说这个产品“得人心”。例如,某品牌的新款手机一经发布便供不应求,媒体可能会报道其“大得人心”。

  3. 文化娱乐:在娱乐圈,某位明星或一部电影如果获得了观众的广泛喜爱,也会被称为“大得人心”。比如,一部电影票房大卖,观众口碑极佳。

相关话题

  • 民心向背:民心向背是政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关系到政权的稳定性和政策的可持续性。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 德治与法治:孔子提倡的“为政以德”与现代社会的法治理念相结合,形成德治与法治并重的治国方略。德治强调道德教化,法治强调法律规范,二者互补。

  • 领导魅力:领导者如何通过个人魅力和政策措施来赢得民心,是领导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领导者不仅需要有能力,更需要有德行。

  • 社会舆论:在信息时代,社会舆论对“大得人心”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通过网络、媒体等渠道,民众的意见可以迅速传播,影响政策和领导者的形象。

  • 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品如果能“大得人心”,不仅能提升国家的文化影响力,还能增强民族自信心。

“大得人心”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治国理念和社会现象的体现。它反映了民众对领导者、政策、产品或文化的认可与支持,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指标。在当今社会,如何赢得民心,如何通过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方式来治理国家,是每一个领导者和政策制定者需要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