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地俱尽:从典故到现代应用
扫地俱尽:从典故到现代应用
典故与出处
“扫地俱尽”一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典故。最早可以追溯到《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在垓下之战中大败刘邦,项羽的军队将刘邦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兵败如山倒,形容得极为生动:“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乃上马,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欲突围南出。汉军围之数重,项王乃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军数百人,复引而还,汉军不知其所向。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阴陵,迷失道,陷于大泽中。汉军追之,项王乃自刎。”
这里的“扫地俱尽”虽然没有直接出现,但项羽的军队将汉军打得溃不成军,兵败如山倒,恰恰体现了“扫地俱尽”的意境。
意思
“扫地俱尽”本意是指把地上的尘土、垃圾等全部清扫干净,引申为把某事做得彻底、干净,不留余地。在现代汉语中,常用来形容彻底清除、消灭或解决某事,通常带有强烈的负面意味,意味着对手或问题被彻底击败或解决。
应用场景
-
军事领域:在军事上,“扫地俱尽”常用来形容一场战役中一方对另一方的彻底击败。例如,历史上许多战役中,胜利的一方会将敌军击溃到无力再战的地步。
-
政治斗争:在政治斗争中,某个派系或个人被对手彻底击败,失去权力或影响力,也可以用“扫地俱尽”来形容。
-
商业竞争:在商业竞争中,某个企业或产品被对手彻底击败,市场份额被抢占殆尽,也可以用此词。
-
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在某件事情上失败得一败涂地,也可以用“扫地俱尽”来形容自己的失败。
相关话题
-
历史上的战役:如长平之战、赤壁之战等,这些战役中一方被彻底击败,体现了“扫地俱尽”的含义。
-
政治斗争中的案例:如中国历史上的党争、派系斗争,失败的一方往往被对手“扫地俱尽”。
-
商业竞争中的案例:如诺基亚在智能手机市场被苹果和安卓系统的厂商“扫地俱尽”。
-
文化与文学:在文学作品中,“扫地俱尽”常被用来描写人物的失败或悲剧结局,如《红楼梦》中贾府的衰败。
-
心理与情绪:在个人生活中,遭遇重大挫折或失败时,人们也会用“扫地俱尽”来形容自己的心理状态。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到“扫地俱尽”不仅是一个词语,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反映了中国历史、政治、商业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境和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