搤臂啮指:典故与应用
搤臂啮指:典故与应用
典故与出处
“搤臂啮指”这一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在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的楚汉战争中,项羽被刘邦的军队围困在垓下,兵败如山倒。项羽在绝望之际,准备自刎前,曾有这样一段描述:“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意思
“搤臂啮指”描述的是项羽在绝望中咬自己的手指,表达了极度痛苦和无奈的心情。成语中的“搤”指的是用手臂压住,“啮”则是咬的意思,合起来就是用手臂压住自己的手指并咬的意思,象征着内心的极度痛苦和无助。
应用场景
在现代汉语中,“搤臂啮指”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极度痛苦、绝望或无助时的行为或心理状态。例如,当一个人面对事业的重大失败、亲人的离世或其他无法承受的打击时,可能会用“搤臂啮指”来形容自己的心情。
相关话题
-
英雄末路:项羽的悲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英雄末路的典型案例。他的失败不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心理上的崩溃。通过“搤臂啮指”,我们可以看到英雄在面对绝境时的脆弱一面。
-
心理健康:现代社会中,许多人面对压力和失败时,可能会有类似的情绪反应。了解和讨论“搤臂啮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心理健康问题,如何面对失败和挫折。
-
文化传承:成语作为文化的载体,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通过学习和使用这些成语,我们不仅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
文学创作: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通过人物的动作和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搤臂啮指”这种极端的动作描写,可以在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中用来刻画人物的悲剧性。
-
历史反思:项羽的失败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通过分析他的决策和心理状态,我们可以反思历史人物的决策过程,理解成功与失败的复杂性。
通过“搤臂啮指”这一成语,我们不仅能了解历史典故,还能从中获得对人性、心理健康、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