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该内容未能解决您的问题,您可以点击反馈按钮或发送邮件联系人工。或添加QQ群:1381223

高不成,低不就:典故与现代应用

高不成,低不就:典故与现代应用

典故与出处

“高不成,低不就”这句成语源于中国古代的典故。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诗人杜甫的《赠卫八处士》中的诗句:“高不成,低不就,徒劳无益。”这里的“高不成”指的是达不到高远的目标,“低不就”则指的是不愿意接受低下的职位或条件。杜甫通过这句诗表达了自己在仕途上的困境,既无法达到理想的高位,又不愿屈就于低微的职位。

意思

“高不成,低不就”在现代汉语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选择或追求目标时,总是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既无法达到自己设定的高标准,又不愿意接受较低的条件或妥协。这种状态往往让人感到进退两难,难以抉择。

应用场景

  1. 职业选择:在职场中,许多人面临着“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例如,一个有高学历的毕业生可能期望进入大公司或高薪职位,但由于经验不足或其他原因无法如愿,同时又不愿意接受一些薪资较低或职位较低的工作。

  2. 感情生活:在感情方面,这句话也常被用来描述那些对伴侣有高要求的人。他们可能追求理想中的完美伴侣,但现实中很难找到符合所有条件的人,于是陷入单身状态,又不愿意降低标准去接受一些条件稍差的对象。

  3. 生活选择: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购物、租房、投资等方面也可能遇到这种情况。例如,买房时既想要地段好、价格低的房子,但市场上这样的房子很少见,于是陷入选择困难。

相关话题

  • 心理健康:长期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可能会导致心理压力增大,影响个人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心理学家建议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适当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学会接受现实中的不完美。

  • 职业规划:职业规划师建议,面对这种困境时,可以通过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经验来逐步达到高目标,或者通过灵活的职业路径规划来找到一个平衡点。

  • 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在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反映了人们对生活质量和个人价值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竞争的激烈程度。社会学家认为,这也是社会流动性和阶层固化的一个侧面。

  • 文化影响:在中国文化中,“高不成,低不就”也反映了传统的“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适度而行。但在现代社会,这种传统观念与个人主义、追求卓越的价值观产生了冲突,值得深思。

总之,“高不成,低不就”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生活状态的写照。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理想的同时,也要学会接受现实的局限性,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通过调整心态和策略,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这种困境,实现个人成长和生活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