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目疮痍:从典故到现代应用
满目疮痍:从典故到现代应用
典故与出处
“满目疮痍”一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典故。最早见于《史记·项羽本纪》,其中记载了项羽在垓下之战失败后,逃亡途中所见:“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乃上马,诸将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皆沉溺,死者过半。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年,战百余战,未尝败北,遂王天下。今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所杀汉军数百人而后死。’于是项王乃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这段文字中,项羽所见到的“满目疮痍”正是指他逃亡途中所见的惨状,象征着战争的残酷和失败的悲凉。
意思
“满目疮痍”形容的是一片荒凉、破败、满目疮痍的景象,常用来描述战争、灾难或其他重大事件之后的惨状。字面意思是“满眼都是伤痕”,比喻眼前所见尽是创伤和破坏。
应用场景
-
战争后果:在描述战争结束后的城市或乡村的破坏情况时,常用“满目疮痍”来形容。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许多城市满目疮痍,建筑物被炸毁,道路被破坏。
-
自然灾害:在描述地震、洪水、火灾等自然灾害后的景象时,也常用此词。例如,2008年汶川地震后,许多地区满目疮痍,救援工作异常艰难。
-
经济衰退:在经济危机或金融风暴之后,企业倒闭、失业率上升、市场萧条的景象也可以用“满目疮痍”来形容。
-
个人经历:在个人生活中,当经历重大挫折或失败后,也可以用此词来形容自己的心境或生活状态。
相关话题
- 战争与和平:讨论战争对人类社会、文化、经济的破坏,以及和平的重要性。
- 灾难应对:探讨如何在灾难发生后进行有效的救援和重建工作。
- 经济复苏:分析经济衰退后的复苏策略和政策。
- 心理重建:探讨个人在经历重大创伤后的心理康复过程。
通过“满目疮痍”这一词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历史的沉重,也能反思人类在面对灾难时的脆弱与坚韧。无论是战争、自然灾害还是经济危机,都提醒我们要珍惜和平、保护环境、合理规划经济,以避免或减轻“满目疮痍”的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