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起而攻之:典故、出处与应用
群起而攻之:典故、出处与应用
典故与出处
“群起而攻之”这一成语源于《论语·子路篇》,原文是:“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这里的“异端”指的是与正统儒家思想相悖的学说。孔子认为,攻击这些异端思想是错误的,因为这会导致思想的僵化和文化的单一性。然而,后世对这句话的理解和应用逐渐演变为一种集体攻击的描述。
意思
“群起而攻之”直译为“众人一同攻击它”,比喻大家一起攻击或批评某人或某事,通常带有贬义,暗示这种攻击可能是出于不公正或非理性的原因。
应用场景
-
政治领域:在政治斗争中,常常可以看到反对派或不同利益集团联合起来攻击某一政策或领导人。例如,某项改革措施可能引发广泛的反对,导致各方“群起而攻之”。
-
商业竞争:在市场竞争中,当一家公司推出新产品或采取激进的市场策略时,竞争对手可能会联合起来,通过各种手段攻击其市场地位。
-
网络舆论:在社交媒体时代,某个公众人物或事件一旦引发争议,网民可能会迅速聚集,形成“人肉搜索”或网络暴力,表现为“群起而攻之”。
-
学术界:学术界中,当某一新理论或研究成果挑战传统观点时,可能会遭到同行的集体质疑和攻击。
相关话题
-
网络暴力: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暴力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群起而攻之在网络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往往导致受害者心理和名誉上的严重伤害。
-
舆论导向:媒体和舆论在“群起而攻之”中扮演重要角色。媒体报道的倾向性和公众的关注点往往决定了攻击的方向和强度。
-
公平竞争:在商业和学术领域,如何在竞争中保持公平,避免“群起而攻之”式的非理性攻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
文化多元性:孔子反对“攻乎异端”的观点提醒我们,文化和思想的多样性是社会进步的动力,盲目攻击异见可能导致思想的贫瘠。
-
法律与道德:在面对“群起而攻之”的现象时,如何通过法律和道德规范来保护个人权利,防止集体非理性行为,是现代社会需要解决的课题。
总之,“群起而攻之”不仅是一个成语,更反映了社会中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群体行为。理解其深层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维护社会公正和文化多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