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该内容未能解决您的问题,您可以点击反馈按钮或发送邮件联系人工。或添加QQ群:1381223

举国若狂:典故、出处与应用

举国若狂:典故、出处与应用

典故与出处

“举国若狂”一词源于中国古代典籍《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在这一年,晋国与楚国在城濮大战中,晋文公重耳率领晋军大败楚军。战后,晋国上下欢庆胜利,百姓们狂欢不止,场面极为热闹。《左传》中记载:“晋师三鼓,楚师大败,举国若狂。”这里的“举国若狂”描述了晋国上下因胜利而陷入狂热的状态。

意思

“举国若狂”直译为整个国家的人都像发了狂一样,形容一种极度兴奋、激动、甚至有些失控的氛围。它通常用来描述一个国家或地区在重大事件发生后,民众情绪的高涨和狂热。

应用场景

  1. 体育赛事:当国家队在国际赛事中取得重大胜利时,全国上下会陷入狂欢,媒体报道、街头庆祝、社交媒体上的热议等,都可以用“举国若狂”来形容。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队获得金牌时,全国人民的狂热庆祝。

  2. 政治事件:在一些重大的政治事件,如国家领导人的选举或重大政策的通过,民众可能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支持。

  3. 文化盛事:如春晚、国庆阅兵等大型文化活动,全国人民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共同参与,形成一种集体狂欢的氛围。

  4. 科技突破:当国家在科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如登月成功、探测器登陆火星等,全国人民也会表现出极大的兴奋和自豪。

相关话题

  • 民族自豪感:这种狂热的氛围往往与民族自豪感紧密相关。通过这些事件,人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得到提升。

  • 社会心理:从心理学角度看,“举国若狂”反映了群体心理中的从众效应和集体情绪的传染性。

  • 媒体作用:媒体在制造和传播这种狂热氛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报道、直播、评论等方式,媒体可以迅速将一种情绪扩散到全国。

  • 文化传承:这种狂热的庆祝方式也是一种文化传承,体现了中国人对集体荣誉的重视和对重大事件的集体记忆。

  • 经济影响:重大事件的狂热庆祝也可能带动经济活动,如纪念品销售、旅游等。

总之,“举国若狂”不仅是一个描述性的词语,更是中国社会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反映了人民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情感和集体荣誉感。在现代社会中,这种现象通过各种媒体和科技手段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表现,成为中国社会生活中的一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