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该内容未能解决您的问题,您可以点击反馈按钮或发送邮件联系人工。或添加QQ群:1381223

知识科普:迥不犹人

知识科普:迥不犹人

典故与出处

“迥不犹人”这一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在项羽兵败垓下,准备自刎之前,他对自己的爱妾虞姬说:“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项羽的这段话中,“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正是“迥不犹人”的典故来源。

意思

“迥不犹人”意思是形容某人或某事与众不同,超出常人,具有非凡的才能或成就。其中,“迥”指的是距离远、不同寻常,“犹”则是“如同”的意思,“人”指的是一般人。

应用场景

  1. 历史人物评价:在历史人物的评价中,常用“迥不犹人”来形容那些在某一领域有卓越成就的人物。例如,评价诸葛亮的智慧、李白的诗才、苏轼的才华等。

  2. 文学作品: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用“迥不犹人”来描绘主人公的独特个性或超凡能力,如《三国演义》中对关羽的描述。

  3. 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遇到特别优秀或与众不同的人时,也会用“迥不犹人”来赞叹。例如,一个在学术上取得重大突破的学者,或是一个在艺术上极具创新精神的画家。

相关话题

  • 英雄主义:项羽的悲壮结局和他的英雄主义精神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经典的讨论话题。他的“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情壮志,体现了古代英雄的风范。

  • 成败论英雄:项羽的失败引发了后人对“成败论英雄”的思考。是否只有成功者才配称为英雄?项羽的失败是否抹杀了他的英雄气概?

  • 忠义与爱情:项羽与虞姬的故事也常常被提及,讨论忠义与爱情之间的冲突与选择。虞姬的殉情行为在历史上被视为忠贞的象征。

  • 军事战略:项羽的军事才能和他的战略决策也值得探讨。他在战场上的英勇无敌与最终的失败,引发了对军事战略和战术的深入分析。

  • 文化影响:项羽的故事在中国文化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从戏曲、小说到电影,都有他的身影,体现了中国人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和对失败者的同情。

通过“迥不犹人”这一成语,我们不仅能了解到项羽的个人魅力和历史地位,还能引发对英雄主义、成败论、忠义爱情等多方面话题的思考。这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知识,也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了更多的话题和思考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