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该内容未能解决您的问题,您可以点击反馈按钮或发送邮件联系人工。或添加QQ群:1381223

擢发难数:从典故到现代应用

擢发难数:从典故到现代应用

典故与出处

“擢发难数”这一成语源于中国古代典籍《史记·魏公子列传》。在《史记》中,记载了魏国公子信陵君的故事。信陵君在魏国受到魏王猜忌,魏王派人监视他,信陵君的门客侯嬴为了保护信陵君,建议他离开魏国。信陵君感慨自己对魏国的忠诚,却遭到如此对待,于是说:“吾擢发难数也。”意思是说,即使把头发一根一根地拔下来,也数不清自己为魏国所做的事情。

意思

“擢发难数”直译为“拔头发难以数清”,比喻事情之多,难以计数,形容一个人为某事付出的努力或贡献之大,难以用具体的数字来衡量。

应用场景

  1. 历史人物评价:在历史人物的评价中,常用“擢发难数”来形容某人对国家或民族的贡献。例如,评价诸葛亮时,常常提到他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功绩“擢发难数”。

  2. 个人成就:在现代社会中,当一个人在某一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时,也可以用“擢发难数”来形容其贡献。例如,科学家在科研领域的突破性贡献,企业家对社会经济的推动等。

  3. 文学作品: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用“擢发难数”来描绘人物的性格或经历,增强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和深度。

相关话题

  • 忠诚与背叛:信陵君的故事不仅是“擢发难数”的典故来源,也引发了关于忠诚与背叛的讨论。信陵君对魏国的忠诚最终未能得到魏王的认可,这样的历史事件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少见,引发了后人对忠诚的多角度思考。

  • 个人价值与社会认可:信陵君的经历也反映了个人价值与社会认可之间的矛盾。一个人可能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不一定能得到相应的回报或认可,这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 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擢发难数”这一成语提醒我们,评价一个人不能仅看表面或片段,而应全面考量其一生所做之事。

  • 成语的现代化: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成语的使用场景也在变化。“擢发难数”在现代社会中不仅用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也被广泛应用于对当代人物或事件的描述,体现了成语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通过“擢发难数”这一成语,我们不仅能了解到古代人物的忠诚与贡献,也能反思现代社会中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认可的标准。它的广泛应用,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持续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