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遥无期:典故、出处与应用
遥遥无期:典故、出处与应用
典故与出处
“遥遥无期”一词源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常见于诗词之中。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诗人李白的《行路难》:“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虽然李白这首诗中没有直接使用“遥遥无期”,但其表达的意境与“遥遥无期”相近,描述了前路漫漫,目标遥远而未知的状态。
到了宋代,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里的“遥想”与“遥遥无期”有相通之处,表达了对过去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无限期盼。
意思
“遥遥无期”指的是时间或事件的实现遥远而没有确定的期限,常用来形容等待的时间漫长,目标或结果难以预料。它的字面意思是“遥远得看不到尽头”,引申为事情的完成或实现遥遥无期。
应用场景
-
文学作品:在小说、诗歌中,作者常用“遥遥无期”来描绘人物的困境或对未来的迷茫。例如,在一些描写战争或离别的小说中,主人公对家乡的思念或对和平的期盼往往被描述为“遥遥无期”。
-
日常生活:在日常对话中,当人们谈论到某个项目、计划或目标的实现时间不确定时,可能会说“这个项目完成还遥遥无期”。
-
新闻报道:在新闻中,当涉及到一些长期未解决的社会问题或国际争端时,记者可能会用“遥遥无期”来描述解决这些问题的难度和时间的不确定性。
相关话题
-
时间观念:中国文化中对时间的理解和西方有很大不同,“遥遥无期”反映了中国人对时间的宽容和对未来的开放态度。
-
文学中的时间:中国古典文学中,时间的流逝和对未来的期盼是常见的主题,许多作品通过对时间的描写来表达人生哲理。
-
心理健康:长期等待或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遥遥无期”在心理学上可以引申为一种焦虑状态。
-
社会问题:一些社会问题,如贫困、环境污染等,解决起来往往是“遥遥无期”,这反映了社会治理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
科技与未来:在科技发展的背景下,许多技术的突破和应用也被认为是“遥遥无期”,但随着科技的进步,这些“遥遥无期”的事物逐渐变为现实。
总之,“遥遥无期”不仅是一个文学词汇,更是中国文化中对时间、未来和人生态度的一种深刻表达。它提醒我们,在面对未知和不确定性时,保持耐心和希望是多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