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该内容未能解决您的问题,您可以点击反馈按钮或发送邮件联系人工。或添加QQ群:1381223

明火执械:典故、出处与应用

明火执械:典故、出处与应用

典故与出处

“明火执械”一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典故,具体出处可以追溯到《史记·项羽本纪》。在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的楚汉战争中,项羽在垓下之战中被刘邦围困,项羽突围时,身边仅有二十八骑相随,史书记载:“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吾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在这段记载中,项羽在绝望之际,选择了“持短兵接战”,即手持武器,准备与敌人进行最后的殊死搏斗。这就是“明火执械”的典故来源。

意思

“明火执械”在现代汉语中通常指的是公开地、毫不掩饰地持有武器或准备战斗的姿态。明火,指的是公开、明显;执械,指的是手持武器。

应用场景

  1. 军事与战争:在军事历史上,“明火执械”常用来描述士兵在战场上准备战斗的状态。例如,在古代战争中,士兵们在面对敌军时,会手持武器,准备冲锋陷阵。

  2. 法律与治安:在现代社会中,警察或执法人员在执行任务时,可能会公开持有武器,以确保安全和威慑犯罪分子。

  3. 文学与影视:在小说、电影或电视剧中,常常会出现角色在关键时刻“明火执械”,以表现其决心和勇气。

  4. 日常生活:在一些极端情况下,如自卫或保护他人时,人们可能会选择“明火执械”,但这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相关话题

  • 英雄主义与悲剧:项羽的选择体现了古代英雄的悲壮情怀,面对绝境不屈不挠的精神。

  • 法律与武器管控:现代社会对武器的管控非常严格,如何在法律框架内合理使用武器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 文化传承:通过典故,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的军事文化和英雄主义精神,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扬这些精神。

  • 心理与决策:在绝境中,人的心理状态和决策过程是非常复杂的,项羽的选择反映了古代英雄的决断力。

通过“明火执械”这一典故,我们不仅能了解古代战争的残酷和英雄的悲壮,也能反思现代社会中武器的使用与管控,探讨个人在极端情况下如何做出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