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笑倾城:典故、出处与应用
一笑倾城:典故、出处与应用
典故与出处
“一笑倾城”这一成语源于中国古代的典故,最早见于《汉书·外戚传》中的一段记载:“初,孝武许皇后,颇有才貌,善为文辞,帝甚宠之。皇后尝与帝同辇出游,帝顾见皇后笑,谓左右曰:‘此一笑倾城。’”这里的“倾城”指的是倾倒整个城市的人,形容女子的美貌和魅力足以让整个城市的人为之倾倒。
意思
“一笑倾城”用来形容女子的笑容具有极大的魅力,能够让所有人为之倾倒,赞美女子的美丽和风情。它的意思不仅限于外貌的美丽,更包含了内在的风度和气质。
应用场景
-
文学作品:在古典文学中,常用来描写女主角的美丽,如《红楼梦》中对林黛玉的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里虽然没有直接用“一笑倾城”,但其意境相近。
-
影视剧:在现代影视作品中,常用此词来形容女主角的魅力,如《还珠格格》中小燕子的笑容被形容为“一笑倾城”。
-
日常生活:在日常交往中,人们也常用此词来赞美女性的美丽和魅力,尤其是在婚礼、庆典等场合,常听到对新娘的赞美:“新娘一笑倾城,真是美极了。”
相关话题
-
美女标准的演变:从古代到现代,美女的标准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古代的美女标准更注重内在的才华和气质,而现代则更多地关注外在的容貌和身材。
-
笑容的魅力:笑容不仅是美丽的象征,更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工具。心理学研究表明,笑容可以传递友好、开放和自信的信息,增强人际吸引力。
-
文化中的美学:中国文化中对美的追求不仅仅是外表,更包括内在的修养和品德。《论语》中有“德不孤,必有邻”,强调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结合。
-
现代审美与传统审美:现代社会中,审美标准受到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影响,传统的“一笑倾城”是否还能在当今社会中找到共鸣?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
女性形象的塑造:在文学、影视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往往通过外貌、性格、才华等多方面来展现,“一笑倾城”只是其中一个侧面,如何全面地展现女性之美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到“一笑倾城”不仅是一个美丽的词语,更是中国文化中对女性美的深刻理解和赞美。它不仅体现在外貌上,更是内在气质和风度的外化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