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泻万里:从典故到现代应用
一泻万里:从典故到现代应用
典故与出处
“一泻万里”这一成语源于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最早见于唐代诗人杜甫的《秋兴八首》之一:“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其中,“江湖满地一渔翁”一句,描绘了江水奔流直下,渔翁在江湖中悠然自得的景象,隐喻了水势浩大,奔流不息。
意思
“一泻万里”形容水流湍急,势不可挡,奔流千里不止。引申义则指事情发展迅速,势如破竹,难以阻挡。
应用场景
-
自然景观:在描述瀑布、河流等自然景观时,常用“一泻万里”来形容水流的壮观和气势。例如,黄果树瀑布、壶口瀑布等,都可以用此成语来形容其壮丽景象。
-
文学作品:在诗词、小说中,作者常用此成语来描绘人物的豪情壮志或事件的迅猛发展。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七星灯阵”被破后,魏延的军队如“一泻万里”般溃败。
-
商业与经济:在商业领域,“一泻万里”可以用来形容市场的快速变化或企业的迅猛发展。例如,某公司的新产品上市后,市场反应热烈,销售额迅速增长。
-
个人成长:在个人成长或教育方面,也可以用此成语来形容学习或事业的突飞猛进。例如,一个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了大量知识,学习成绩大幅提升。
相关话题
-
自然地理:讨论中国境内的大江大河,如长江、黄河等,如何塑造了中国的自然景观和文化。
-
文学与文化: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中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如何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
-
环境保护:从“一泻万里”的壮观景象出发,讨论水资源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维护,如何让这些自然奇观得以永续。
-
旅游与观光:介绍中国各地的瀑布、河流等自然景点,如何吸引游客,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
历史与典故:深入探讨杜甫的生平及其作品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了解“一泻万里”在历史上的使用背景。
通过“一泻万里”这一成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自然的壮美,也能体会到中国文化中对力量、速度和不可阻挡的精神的崇尚。它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我们理解自然、社会和个人成长的一个重要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