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该内容未能解决您的问题,您可以点击反馈按钮或发送邮件联系人工。或添加QQ群:1381223

连篇累帙:从典故到现代应用

连篇累帙:从典故到现代应用

典故与出处

“连篇累帙”这一成语源于中国古代的典籍和书卷。其中,“连篇”指的是文章或书籍篇章连贯,“累帙”则指的是书籍卷帙累积。最早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唐代诗人杜甫的《戏为六绝句》中的一首:“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里的“连篇累帙”并没有直接出现,但杜甫对当时文风的批评,暗示了文人之间互相抄袭、堆砌文字的现象。

意思

“连篇累帙”在现代汉语中通常用来形容文章或书籍内容繁多、冗长,甚至有些重复或无意义的堆砌。它可以指某人写了很多文章或书籍,也可以指某篇文章或书籍内容过于冗长,读起来让人感到疲惫。

应用场景

  1. 文学批评:在文学评论中,批评家可能会用“连篇累帙”来描述某位作者的作品过于冗长或缺乏新意。例如,“他的小说连篇累帙,读起来让人昏昏欲睡。”

  2. 学术研究:在学术界,研究者可能会用这个词来批评某篇论文或研究报告内容重复、缺乏创新性。例如,“这篇论文连篇累帙,缺乏实质性的贡献。”

  3. 日常生活:在日常交流中,人们也可能用这个词来形容某人说话或写文章时啰嗦、重复。例如,“他每次讲话都连篇累帙,实在让人受不了。”

相关话题

  • 文风与简洁:讨论如何在写作中保持简洁,避免“连篇累帙”的问题。简洁的文风不仅能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还能更有效地传达信息。

  • 信息过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筛选有价值的信息,避免被“连篇累帙”的无用信息淹没,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 文化传承:中国古代的典籍往往篇幅巨大,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这些文化遗产,同时避免让读者感到“连篇累帙”,是文化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 写作技巧:探讨如何在写作中避免重复和冗长,提高文章的质量和可读性。包括如何组织结构、如何使用语言、如何进行编辑等。

  • 阅读习惯:现代人的阅读习惯越来越倾向于短小精悍的内容,如何在这种趋势下保持对长篇作品的兴趣和理解能力,也是值得思考的。

总之,“连篇累帙”不仅是一个成语,更反映了人们对文字表达的态度和期望。在追求简洁、有效沟通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尊重和理解那些需要篇幅来充分表达的复杂思想和情感。通过对这个成语的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写作和阅读的艺术,避免陷入冗长和重复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