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该内容未能解决您的问题,您可以点击反馈按钮或发送邮件联系人工。或添加QQ群:1381223

自不待言:典故、出处与应用

自不待言:典故、出处与应用

典故与出处

“自不待言”这一成语源于中国古代的典籍,具体出处可以追溯到《论语·述而》中的一句话:“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里的“自不待言”虽然没有直接出现,但其含义与“举一隅不以三隅反”相近,意在说明有些事情是显而易见的,不需要多言。

在《论语》之后,“自不待言”这一词汇逐渐在后世的文献中出现。例如,在《资治通鉴》中就有“自不待言”的用法,意思是有些事情是显而易见的,不需要再多加解释。

意思

“自不待言”的意思是指某些事情非常明显,不需要再多说或解释。它的英文翻译可以是“self-evident”或“goes without saying”。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一种共识或常识,不需要通过冗长的说明来让对方理解。

应用场景

  1. 日常对话:在日常交流中,当我们遇到一些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时,可以用“自不待言”来避免重复或多余的解释。例如,“他今天迟到了,自不待言,他肯定是遇到了堵车。”

  2. 学术讨论:在学术界,当一些基本理论或公认的事实被提及时,学者们会用“自不待言”来简化讨论。例如,“在量子力学中,波粒二象性自不待言。”

  3. 法律文书:在法律文件中,为了避免冗长和重复,常用“自不待言”来指代一些显而易见的法律条文或事实。例如,“根据合同法第39条的规定,合同的履行自不待言。”

  4. 文学创作: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可以用“自不待言”来暗示读者某些情节或人物性格的显而易见性,增强作品的简洁性和深度。例如,“他的性格自不待言,读者自能从他的行为中看出。”

相关话题

  • 语言的简洁性:语言的简洁性是语言美学的一部分,“自不待言”正是这种简洁性的体现。它不仅节省了表达的时间,也增强了语言的力度和效果。

  • 文化差异:不同文化对“自不待言”的理解可能有所不同。在一些文化中,某些事情可能被认为是显而易见的,但在其他文化中可能需要详细解释。这反映了文化交流中的挑战和机遇。

  • 教育与启发:在教育中,“自不待言”可以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和发现,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孔子在《论语》中提到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正是这种教育理念的体现。

  • 法律与常识:在法律领域,“自不待言”常常与常识相联系。法律条文中经常会提到一些常识性的内容,这些内容在法庭上通常不需要详细证明。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到“自不待言”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它蕴含了中国文化中的智慧和语言的艺术。它提醒我们在交流中要注意简洁和有效,同时也反映了文化、教育和法律等多个领域的深层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