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苦功高:典故与应用
劳苦功高:典故与应用
典故与出处
“劳苦功高”一词源于中国古代典籍,常见于《史记》等历史文献中。其中,《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了魏国公子信陵君的故事。信陵君魏无忌在魏国危难之际,冒着生命危险,窃符救赵,立下了汗马功劳。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他:“公子之言劳苦功高,魏国之民皆戴之。”这里的“劳苦功高”正是对信陵君功绩的赞誉。
意思
“劳苦功高”指的是一个人付出了大量的辛劳和努力,最终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或功绩。这个成语不仅赞扬了当事人的辛勤付出,也肯定了其对国家、社会或组织的贡献。
应用场景
-
历史人物评述:在历史人物的评述中,常用“劳苦功高”来形容那些为国家或民族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例如,诸葛亮在三国时期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常被后人赞为“劳苦功高”。
-
现代工作评价:在现代社会中,这个成语也常用于对工作表现突出、贡献卓著的员工或领导的评价。例如,在企业年会上,领导可能会对某位员工说:“你为公司的发展劳苦功高,我们非常感谢你的付出。”
-
文学作品:在文学作品中,作者也常用此词来塑造人物形象,突出其品质和贡献。例如,在一些小说中,主人公通过艰苦奋斗,最终获得成功,作者会用“劳苦功高”来总结其人生。
相关话题
-
功与过:在中国历史上,许多人物的功劳与过错并存。如何评价这些人物,往往需要辩证地看待其“劳苦功高”与“过失”。例如,岳飞的忠诚与功绩无人能及,但其结局却令人唏嘘。
-
功利主义与奉献精神:现代社会中,如何平衡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如何在追求个人成功的同时不忘奉献精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劳苦功高”不仅是个人成就的体现,更是奉献精神的象征。
-
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随着时代变迁,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也在变化。今天我们如何看待那些“劳苦功高”的人物?是否应该以现代价值观重新审视他们的贡献?
-
劳苦功高与后世影响:许多“劳苦功高”的人物,其影响力往往超越了他们所处的时代。例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仅是个人品格的体现,更是影响后世的精神财富。
通过对“劳苦功高”的探讨,我们不仅能了解历史人物的贡献,也能反思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希望通过这篇博文,能够让读者对这个成语有更深的理解,并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