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该内容未能解决您的问题,您可以点击反馈按钮或发送邮件联系人工。或添加QQ群:1381223

断缣尺楮:从典故到现代应用

断缣尺楮:从典故到现代应用

典故与出处

“断缣尺楮”这一成语源于中国古代的典故。缣(jiān)指的是一种细绢,楮(chǔ)则是一种用来造纸的树皮。典故出自《世说新语·言语篇》,其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晋代的王徽之(王羲之的儿子)与友人谢安有约,约定以尺楮为信物。后来王徽之因故未能赴约,便将尺楮撕毁,表达了自己无法履约的遗憾。

意思

“断缣尺楮”在现代汉语中通常用来比喻因故无法履行约定或承诺,表达一种遗憾和无奈的情绪。它不仅指的是实际的物件被毁,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代表着约定的破裂或无法实现。

应用场景

  1. 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当人们因各种原因无法履行约定时,可以用“断缣尺楮”来表达自己的歉意。例如,朋友之间约好出游,但因突发事件无法成行,可以说:“实在抱歉,这次只能‘断缣尺楮’了。”

  2. 商业场合:在商业谈判或合作中,如果一方因不可抗力或其他原因无法继续合作,也可以用此成语来表达歉意和遗憾。例如,“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我们不得不‘断缣尺楮’,终止这次合作。”

  3. 文学作品:在文学创作中,作者可以用“断缣尺楮”来描绘人物的性格或情节的转折,增加作品的文化底蕴和情感深度。

相关话题

  • 诚信与契约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是非常重要的美德。“断缣尺楮”虽然表达了无法履约的遗憾,但也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慎重对待承诺,维护契约精神。

  • 文化传承:这个成语不仅是语言的传承,更是文化的传承。它反映了古代文人对友情、承诺的重视,以及对无法履约的遗憾和自责。

  • 现代应用与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断缣尺楮”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场景也在不断变化。从传统的纸质信物到现代的电子邮件、短信等,表达方式虽然不同,但其内涵依然保留了对承诺的尊重和对无法履约的遗憾。

  • 心理与情感:这个成语也反映了人们在面对无法实现的承诺时的复杂心理,既有对友情的珍视,也有对自己失信的自责。

总之,“断缣尺楮”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中国人对诚信、友情和责任的深刻理解。在现代社会中,它依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应用价值,提醒我们要珍惜承诺,慎重对待每一个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