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橐簪笔:典故与应用
持橐簪笔:典故与应用
典故与出处
“持橐簪笔”这一成语源于中国古代的典故。橐(tuó)是古代用来装书籍或文具的袋子,而簪(zān)是古代用来固定头发的发簪。典故出自《后汉书·马援传》,其中记载了马援的儿子马严和马敦在父亲出征时,请求随军出征。马援对他们说:“吾欲汝曹(你们)持橐簪笔,为博士官。”意思是希望他们能够从事文职工作,而不是随军征战。
意思
“持橐簪笔”原意是指拿着书袋和笔,准备从事文职工作或学术研究。后来引申为从事文职工作、学术研究或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现今,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专心于学术研究、教育工作或文职工作的人。
应用场景
-
教育界:在教育界,“持橐簪笔”常用来形容那些专注于教学和学术研究的教师或学者。例如,某位教授在学术界享有盛名,人们会说他是“持橐簪笔”的典范。
-
文职工作:在政府机关、企业等地方,文职工作者也常被称为“持橐簪笔”的人,他们负责文书工作、档案管理、政策研究等。
-
文学创作:作家、编辑等从事文字工作的人,也可以用“持橐簪笔”来形容他们对文字的热爱和专注。
相关话题
-
古代文人生活:古代文人不仅要精通诗词歌赋,还要懂得礼仪、书法等多方面知识。“持橐簪笔”反映了古代文人对知识的追求和对文职工作的重视。
-
文职工作的价值:在现代社会,文职工作虽然不像前线战斗那样直接,但其对社会稳定、文化传承、政策制定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
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持橐簪笔”的人在教育领域的贡献尤为重要,他们培养了下一代的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
-
文化传承:通过“持橐簪笔”的工作,古代的文化、知识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这对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的建立至关重要。
-
现代文职工作的转变:随着科技的发展,文职工作也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纸笔工作转向电子化办公,但其核心精神——对知识的追求和对工作的专注——依然不变。
总之,“持橐簪笔”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精神象征,代表着对知识的尊重、对文化的传承以及对文职工作的热爱。在当今社会,这种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