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出水:典故与文化内涵
芙蓉出水:典故与文化内涵
典故与出处
“芙蓉出水”这一成语源于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最早见于唐代诗人杜甫的《秋兴八首》中的第三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芙蓉出水红衣薄,菊花入座黄冠鲜。白帝城高急暮砧,断猿声里彩云间。”在这首诗中,杜甫用“芙蓉出水”来形容荷花的美丽和纯洁。
意思
“芙蓉出水”直译为荷花从水中绽放,象征着一种自然而然的美丽和纯净。比喻人或事物自然而然地显露出其美好、纯洁的品质,常用来形容女子天生丽质,不施粉黛的自然美。
应用场景
-
文学作品:在诗词歌赋中,常用“芙蓉出水”来描绘女子的美丽,如李白的《长干行》:“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这里的“芙蓉出水”用来形容女子天然的美丽。
-
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常用“芙蓉出水”来赞美那些不施脂粉、自然美丽的女性。例如,在婚礼上,赞美新娘的自然美时,可能会用到这个成语。
-
艺术创作:在绘画、摄影等艺术创作中,常常以荷花为主题,表现其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象征高洁、纯净。
相关话题
-
荷花文化:荷花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厚的象征意义,代表着纯洁、清高、脱俗。荷花不仅是美的象征,也是佛教中的圣花,象征着佛法无边。
-
自然美与人工美:“芙蓉出水”引发了关于自然美与人工美的讨论。现代社会中,化妆品和整形手术的普及,使得自然美变得稀有而珍贵。
-
女性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形象常常与自然美联系在一起,如“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等成语,都是对女性自然美的赞美。
-
环保意识:荷花生长于水中,提醒人们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荷花的生长环境也反映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
通过“芙蓉出水”这一成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还能体会到中国人对自然美的崇尚和对纯洁品质的追求。它不仅是文学中的一个美丽意象,更是中国文化中一个深刻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