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掇遗:典故与现代应用
道不掇遗:典故与现代应用
典故与出处
“道不掇遗”这一成语源于《论语·述而》中的一句话:“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这里的“道”指的是孔子所推崇的仁义之道,而“掇遗”则指的是拾取遗漏或遗失的东西。孔子感叹自己的学说在当时的环境下难以施行,表达了一种无奈和退隐的意愿。
意思
“道不掇遗”在现代汉语中通常被解释为“道义不被拾取”,即指高尚的道德或理想在现实中得不到认可和实践。它的核心含义是强调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应用场景
-
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当一个人发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时,可能会用“道不掇遗”来表达自己的无奈和失望。例如,一个有志于推动社会公平的年轻人,在面对现实中的种种不公和阻力时,可能会感叹“道不掇遗”。
-
政治与社会评论:在政治评论中,常常用“道不掇遗”来批评某些政策或领导人的行为与道德标准不符。例如,评论家可能会指出某项政策虽然在理论上是好的,但在实际执行中却因各种原因未能实现其初衷。
-
文学与艺术创作: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可能会通过人物的口吻或情节设置来表达“道不掇遗”的主题,借此探讨人性、社会和道德的复杂性。
相关话题
-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讨论如何在现实中坚持理想主义,如何在不违背道德底线的情况下实现个人目标。
-
道德困境:探讨在现代社会中,个人如何面对道德困境,如何在利益与道德之间做出选择。
-
社会公正:分析社会公正的实现路径,探讨为什么高尚的道德标准在现实中常常难以贯彻。
-
文化传承: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价值观。
-
教育与价值观:讨论教育在培养学生道德观和理想主义方面的作用,以及如何在教育中平衡理想与现实。
“道不掇遗”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对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深刻反思。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种种阻碍,但这并不意味着理想本身的无价值。相反,它激励我们不断反思、调整和坚持,寻找在现实中实现理想的途径。通过对这一成语的理解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