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开肉绽:从典故到现代应用
皮开肉绽:从典故到现代应用
典故与出处
“皮开肉绽”这一成语源于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最早见于唐代诗人杜甫的《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其中“边庭流血成海水”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士兵们在战场上受伤,皮肉翻开,血流成河的惨状。
意思
“皮开肉绽”形容人或动物的皮肤被撕裂,肉体暴露在外,通常用来描述受伤严重或遭受极大痛苦的场景。它不仅指身体上的创伤,也可以比喻精神上的创伤或极端的痛苦。
应用场景
-
文学作品:在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中,作者常用“皮开肉绽”来描绘战争、灾难或极端环境下人物的惨状,增强作品的悲剧性和震撼力。
-
日常生活:在日常交流中,人们可能会用“皮开肉绽”来形容某人受了重伤,或者在夸张地描述某件事情的严重性。例如,“他摔了一跤,皮开肉绽,血流不止。”
-
影视作品:在电影、电视剧中,导演为了表现角色的痛苦或剧情的紧张,可能会通过特效或化妆技术展示“皮开肉绽”的场景。
相关话题
-
战争与和平:讨论战争对人类的伤害,如何避免战争,促进和平。
-
医疗救助:探讨如何在战争或灾难中提供有效的医疗救助,减少“皮开肉绽”式的伤害。
-
心理创伤:除了身体上的创伤,精神上的创伤同样重要,如何帮助受创者恢复心理健康。
-
文学中的暴力描写:分析文学作品中暴力描写的作用和影响,讨论其对读者心理的影响。
-
人道主义:从“皮开肉绽”这一惨状出发,讨论人道主义精神,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人道主义救援。
通过“皮开肉绽”这一成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古代战争的残酷,也能引发对现代社会中各种形式的伤害和救助的思考。它提醒我们,生命的脆弱需要我们共同的呵护和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