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该内容未能解决您的问题,您可以点击反馈按钮或发送邮件联系人工。或添加QQ群:1381223

名不虚立:典故、出处与应用

名不虚立:典故、出处与应用

典故与出处

“名不虚立”这一成语源于中国古代的典故。最早可以追溯到《论语·子罕》中孔子的一段话:“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这里的“名”指的是名分、名义,强调名分必须与实际相符,否则会导致一系列的混乱。

在《史记·商君列传》中也有类似的表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商鞅变法时,强调法令必须明确,官职必须与其职责相符,否则无法有效治理国家。

意思

“名不虚立”的意思是名声或名义不是空洞的,而是有实际内容或实力的支撑。换句话说,一个人的名声或地位必须与其实际能力、贡献或成就相匹配,不能仅仅是虚名。

应用场景

  1. 个人评价: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常用“名不虚立”来表示这个人确实有真才实学,配得上其名声。例如,“他虽然年轻,但他的学术成就名不虚立。”

  2. 企业或品牌:对于企业或品牌来说,“名不虚立”意味着其声誉是通过实际产品质量、服务水平或市场表现所获得的。例如,“这家公司在行业内名不虚立,产品质量一直有口皆碑。”

  3. 历史人物:在历史评价中,常用此词来描述那些真正有作为的历史人物。例如,“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名不虚立。”

相关话题

  • 名实相符:与“名不虚立”相近的概念,强调名分与实际必须一致。

  • 虚名:与“名不虚立”相对,指的是没有实际内容或能力支撑的名声。例如,“他虽然名声在外,但实际上是个虚名。”

  • 名利双收:指的是既有名声又有实际利益,通常用于描述成功人士或企业。

  • 名声与实力的关系:探讨名声如何通过实力来获得,以及名声是否总是与实力相匹配。

  • 社会评价体系:讨论社会如何评价一个人或一个组织的名声,以及评价标准是否公正。

  • 名人效应:名人或知名品牌如何利用其名声来影响市场或公众。

在现代社会中,“名不虚立”不仅是个人或企业追求的目标,也是社会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标准。通过实际行动和成就来获得名声,不仅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也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这一成语也提醒我们,在追求名声的同时,更要注重内在的实力和品质,因为只有名实相符,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