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该内容未能解决您的问题,您可以点击反馈按钮或发送邮件联系人工。或添加QQ群:1381223

高遏行云:典故与文化内涵

高遏行云:典故与文化内涵

典故与出处

“高遏行云”这一成语源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具体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秋兴八首》中的第三首: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其中,“高遏行云”出现在诗句“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之前的意境中,描述的是一种高远、清朗的景象,意在表达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自身境遇的感慨。

意思

“高遏行云”直译为“高高地阻挡着行云”,比喻事物或人的品格、境界高远,足以与天上的云彩相抗衡,具有超凡脱俗的意味。它不仅指的是自然景观的壮丽,也常用来形容人的品德高尚、志向远大。

应用场景

  1. 文学作品:在诗词歌赋中,“高遏行云”常用来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或人物的高尚品格。例如,描写山川之美时,诗人会用此词来形容山峰之高,云雾缭绕,气势磅礴。

  2. 人物评价:在对人的品格评价中,“高遏行云”可以用来形容那些有远大志向、品德高尚的人。例如,历史上许多名人志士,如诸葛亮、岳飞等,都被后人用此词来赞美其高远的志向和卓越的品质。

  3. 日常生活:在日常交流中,人们也可能用“高遏行云”来形容某人做事有大局观,胸怀宽广,不为小事所困。

相关话题

  • 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中国古典诗词中,常常将自然景观与人的精神世界联系起来。“高遏行云”不仅是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人文精神的体现。通过对自然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

  • 古代文人的志向与抱负:古代文人多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他们通过诗词表达对仕途、对国家的期望和失望。“高遏行云”这种意象,恰恰反映了他们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与人是和谐统一的。自然景观不仅是美的来源,也是人文精神的载体。“高遏行云”这种词汇,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自身精神境界的追求。

  • 现代应用与传承:在现代社会中,“高遏行云”这一成语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不仅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也被用作对当代人物的赞美,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对“高遏行云”的探讨,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古代文人的高远志向,也能体会到中国文化中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层理解。这种文化内涵,值得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