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该内容未能解决您的问题,您可以点击反馈按钮或发送邮件联系人工。或添加QQ群:1381223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

典故与出处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篇》,原文是:“子曰:‘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这句话是孔子对弟子子夏的教诲,意在说明学习和做事的态度。

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追求最高的标准,那么他至少能够达到中等的水平;如果他只追求中等的标准,那么他可能只能达到较低的水平。这反映了孔子对人要有高远志向和严格自律的教育理念。

应用场景

  1. 教育领域:在教育中,教师常常用这句话鼓励学生要有远大的目标和追求。即使不能达到最高的标准,也能在追求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2. 职业发展:在职场上,员工如果设定高目标,即使达不到,也会比设定低目标时取得更好的结果。这激励人们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我,追求卓越。

  3. 个人成长:在个人生活中,这句话提醒我们要有高标准的生活态度和道德追求。即使不能成为圣人,也能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相关话题

  • 目标设定:目标设定理论指出,设定高目标可以激发个体的潜能,提高工作效率和满意度。心理学家洛克(Edwin Locke)提出的目标设定理论与“取法乎上,仅得乎中”有异曲同工之妙。

  • 自我效能感:班杜拉(Albert 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论认为,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信念会影响其行为的选择和坚持程度。高目标的设定可以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更有可能达到或接近目标。

  • 成长型思维: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提出的成长型思维强调通过努力和学习可以改变和提升自己的能力。追求高标准正是成长型思维的体现。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理念:中国古代教育强调“学而优则仕”,即通过学习和自我提升来达到更高的社会地位和道德境界。“取法乎上,仅得乎中”正是这种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

  • 现代管理学:在现代管理学中,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提出的“目标管理”理论也与此相呼应,强调设定高目标以激发员工的潜力。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不仅是古代教育智慧的结晶,也在现代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提醒我们,无论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都要有高远的志向和严格的自律,只有这样,才能在追求的过程中不断进步,达到或接近我们所设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