杳不可闻:典故与应用
杳不可闻:典故与应用
典故与出处
“杳不可闻”一词源于中国古代典籍,常见于《史记》等经典文献中。其中,《史记·项羽本纪》记载了项羽在垓下之战失败后,逃亡途中“项王至阴陵,迷失道,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这段文字中,项羽在绝望之际,选择自刎,之后“项王死后,汉军四面皆呼万岁,争取项王首级,争相报功”,这里的“杳不可闻”指的是项羽死后,消息传不出去,音信全无。
意思
“杳不可闻”意思是消息断绝,音信全无,形容人或事消失得无影无踪,无法再听到任何消息。
应用场景
-
文学作品:在古典小说中,常用来描述人物的失踪或死亡,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出家后,“杳不可闻”,留下无限遐想。
-
日常生活:当朋友或亲人长时间没有联系时,人们会说“杳不可闻”,表达对对方的思念和担忧。
-
历史事件:在历史记载中,常用于描述某位重要人物的下落不明或失踪,如项羽的结局。
相关话题
-
古代战争中的英雄主义:项羽的选择体现了古代英雄的悲壮与决绝,面对失败不逃避,选择以死明志。
-
中国古代的忠义观:项羽的自刎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忠义的崇尚,宁死不屈的精神。
-
失踪与寻找:在现代社会,失踪案件也常与“杳不可闻”相关,引发人们对失踪人员的关注和寻找。
-
文学中的悲剧美学:项羽的故事在文学中被多次引用,体现了悲剧美学的魅力,激发读者对命运、选择和人性的思考。
-
历史人物的评价:项羽的结局引发了后人对其性格、决策的多角度评价,从军事才能到个人品格,历史学家和文学家都有不同的解读。
通过“杳不可闻”这一词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古代英雄的悲壮,也能在现代生活中找到共鸣,提醒我们珍惜眼前人,珍视每一次的联系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