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该内容未能解决您的问题,您可以点击反馈按钮或发送邮件联系人工。或添加QQ群:1381223

毛骨竦然:从典故到现代应用

毛骨竦然:从典故到现代应用

典故与出处

“毛骨竦然”这一成语源于中国古代的典籍。最早见于《庄子·至乐》中的一则寓言:“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这里的“概然”即是“毛骨竦然”的意思,形容庄子面对妻子的死亡时内心的震动。

意思

“毛骨竦然”形容人因恐惧、惊吓或感动而全身的毛发都竖立起来,皮肤起鸡皮疙瘩,身体不由自主地颤抖。这种感觉通常是由于极端的情绪反应所致。

应用场景

  1. 文学作品:在小说、诗歌、戏剧中,作者常用“毛骨竦然”来描写人物在面对恐怖、神秘或极端情感时的反应。例如,在鬼故事或悬疑小说中,主人公在遇到超自然现象时会感到毛骨竦然。

  2. 电影和电视剧:在恐怖片或惊悚片中,导演通过特效、音效和情节设置,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感到毛骨竦然,增强观影体验。

  3. 日常生活:当人们听到或看到一些令人震惊或恐怖的事情时,也会用“毛骨竦然”来形容自己的感受。例如,听到某个骇人听闻的犯罪案件,或是亲眼目睹一场车祸。

相关话题

  • 心理学角度: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毛骨竦然”是一种身体对恐惧或强烈情绪的自然反应。这种反应涉及到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导致皮肤毛孔收缩,毛发竖立。

  • 文化差异:不同文化对“毛骨竦然”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可能有所不同。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感觉可能被描述为“goosebumps”或“chills”,但其背后的情感反应是相通的。

  • 生理反应:这种反应不仅限于恐惧,极度感动、兴奋或寒冷时也会出现。科学家研究发现,这种反应与人类的生存本能有关,是一种警示信号。

  • 文学与艺术:在文学和艺术创作中,“毛骨竦然”不仅是描写人物情绪的手段,也是作者传达作品氛围的重要工具。通过这种描写,读者或观众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感受作品中的情感。

总之,“毛骨竦然”不仅是一个生动的成语,更是跨越文化和时代的情感表达方式。它在文学、电影、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揭示了人类在面对极端情绪时的共通反应。通过了解这个成语的典故和应用,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也能从中窥见人类情感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