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进一竿:从典故到现代应用
更进一竿:从典故到现代应用
典故与出处
“更进一竿”这一成语源于唐代诗人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中写道:“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存。更进一竿,岂无青云梯?”
在这首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对仕途的失望和对理想的追求,期望能更进一步,实现自己的抱负。
意思
“更进一竿”的意思是比喻在已经取得一定成就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追求更高的目标或更大的进步。它体现了一种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进取的精神。
应用场景
-
个人成长:在学习或职业发展中,当一个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时,仍然不满足于现状,继续努力学习或工作,追求更高的成就。
-
企业管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后,管理层不满足于现状,继续推动创新和改进,力求在行业中保持领先地位。
-
体育竞技: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一定成绩后,继续训练,追求更好的成绩或更高的荣誉。
-
艺术创作:艺术家在创作中,不断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和技艺,力求突破自我。
相关话题
-
终身学习:在现代社会,终身学习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无论是职场人士还是学生,都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更进一竿”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
创新精神: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创新是企业和个人的核心竞争力。企业需要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个人需要不断创新思维和方法,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
自我超越: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自我实现”理论,与“更进一竿”有异曲同工之妙。自我超越是人类追求更高层次需求的表现,是不断挑战自我极限的过程。
-
文化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乏“更进一竿”的精神,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这些古训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指导意义。
-
社会进步:一个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每个个体和组织的不断进步。通过“更进一竿”的精神,社会整体才能不断向前迈进,实现更高的文明程度。
总之,“更进一竿”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它鼓励我们在任何领域都不要满足于现状,勇于追求更高的目标,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