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不择途:典故、出处与应用
急不择途:典故、出处与应用
典故与出处
“急不择途”这一成语源于中国古代的典故。最早可以追溯到《史记·魏公子列传》中记载的魏公子无忌的故事。魏公子无忌在魏国危难之际,急于求救,派出门客求助于赵国。其中一位门客侯嬴(即后来的信陵君)在途中遇到困难,急于赶路,不得已之下,选择了一条危险的山路,最终成功抵达赵国,求得援兵。这里的“急”指的是魏国面临的危急形势,“不择途”则指的是在紧急情况下,不再挑选路线,而是选择最快的路径。
意思
“急不择途”的意思是指在紧急情况下,为了达到目的,不再考虑路线的安全性或是否合适,采取任何可能的途径。这反映了人在面临紧急情况时,往往会做出一些平时不会考虑的选择。
应用场景
-
商业决策:在企业面临重大危机时,管理层可能会采取一些非常规手段,如快速并购、裁员或大规模降价等,以求迅速扭转局面。
-
个人生活:例如,当一个人急需资金时,可能不顾风险借高利贷,或者在求职时不考虑工作的长期发展前景,只求快速找到一份工作。
-
医疗急救:在病人生命垂危时,医生可能会采取一些风险较大的治疗手段,以求挽救生命。
相关话题
-
决策心理学:研究人在不同压力下的决策模式。急不择途反映了人在高压环境下,认知能力和判断力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决策偏差。
-
风险管理:企业在面临危机时,如何在急不择途与谨慎决策之间找到平衡点,是现代管理学中的重要课题。
-
道德与伦理:在紧急情况下,某些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例如,抢救生命是否可以不择手段?
-
历史案例:历史上不乏因急不择途而导致的悲剧或成功案例,如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曹操在急于求胜的情况下,轻敌冒进,最终导致大败。
-
法律与责任:在紧急情况下采取的非常规手段是否会带来法律责任?例如,紧急避险在法律上的界定。
通过了解“急不择途”的典故和应用场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在紧急情况下的心理和行为模式。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应当尽量避免将自己置于必须“急不择途”的境地,通过提前规划和风险管理,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同时,当真的面临紧急情况时,也要尽可能保持冷静,权衡利弊,做出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