疮痍满目:从典故到现代应用
疮痍满目:从典故到现代应用
典故与出处
“疮痍满目”这一成语源于中国古代的典籍,具体出处可以追溯到《史记·项羽本纪》。在项羽兵败垓下,逃至乌江时,面对追兵,他感叹道:“天亡我,非战之罪也!”随后,他看到自己的军队已经“疮痍满目”,即满目疮痍,形容军队伤亡惨重,士气低落,无法再战。
意思
“疮痍满目”直译为“满眼都是伤口”,比喻一个地方或一个群体遭受了巨大的创伤和破坏,呈现出一片残破不堪的景象。它的使用通常带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表达出一种悲凉、凄惨的氛围。
应用场景
-
战争与灾难:在描述战争后的惨状或自然灾害后的破坏时,“疮痍满目”常被用来描绘满目疮痍的景象。例如,描述二战后欧洲的城市:“战火过后,城市疮痍满目,昔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
-
经济衰退:当一个地区或国家经济陷入困境,工厂倒闭,失业率高涨时,也可以用“疮痍满目”来形容经济的萧条景象。
-
环境破坏:在环境保护话题中,描述因人类活动导致的生态破坏,如森林被砍伐、河流被污染时,也可以用此成语。
-
社会问题:当社会问题严重,如贫富差距过大、教育资源不均等,导致社会结构出现裂痕时,“疮痍满目”可以用来形容这种社会病态。
相关话题
-
历史上的战争与和平:讨论战争对人类文明的破坏和和平的重要性。
-
灾后重建:探讨如何在灾难后重建家园,恢复生机。
-
环境保护: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防止生态系统的“疮痍满目”。
-
社会公正:讨论如何通过政策和教育来减少社会不公,避免社会结构的“疮痍满目”。
-
心理创伤:从心理学角度探讨战争、灾难对个体心理的创伤,以及如何进行心理重建。
“疮痍满目”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对历史、现实的深刻反思。它提醒我们,任何形式的破坏都需要时间和努力来修复,而预防破坏的发生则是更高层次的智慧。通过理解这个成语,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学,还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珍惜和平、环境和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