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该内容未能解决您的问题,您可以点击反馈按钮或发送邮件联系人工。或添加QQ群:1381223

崇墉百雉:古语中的城墙与防御

崇墉百雉:古语中的城墙与防御

典故与出处

“崇墉百雉”这一成语出自《诗经·小雅·出车》中的一首诗:“我出我车,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谓我来矣。召彼仆夫,谓之载矣。王事多难,维其棘矣。我出我车,于彼郊矣。周王于迈,六师及之。崇墉百雉,敌在外矣。”这里的“崇墉”指的是高大的城墙,“百雉”则是形容城墙的高度和坚固程度。

意思

“崇墉百雉”直译为高大的城墙有百雉之高,象征着防御工事的坚固和防御能力的强大。在古代,城墙是城市防御的重要组成部分,象征着国家的安全和力量。雉是古代测量城墙高度的单位,一雉约为三米左右,因此“百雉”意味着城墙高度达到了惊人的300米左右,虽然实际高度可能没有这么夸张,但足以说明城墙的宏伟和防御能力。

应用场景

  1. 文学作品:在古典文学中,“崇墉百雉”常用来形容城池的坚固和防御的严密。例如,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攻打魏国时,面对魏国的坚固城防,常用此词来描述敌方的防御力量。

  2. 历史记载:在历史文献中,描述古代战争或城防建设时,常用此词来强调防御工事的重要性和工程的浩大。

  3. 现代应用:在现代文学或影视作品中,编剧或作家可能会用“崇墉百雉”来描绘一个坚不可摧的堡垒或防御体系,象征着某种不可逾越的障碍或挑战。

相关话题

  • 古代防御工事:除了城墙,古代还有许多其他防御工事,如护城河、箭楼、角楼等,这些都是“崇墉百雉”防御体系的一部分。

  • 城墙的演变:从夯土墙到砖石结构,从单一防御到多重防御,城墙的建筑技术和防御理念也在不断演变。

  • 文化象征:城墙不仅仅是防御工事,更是文化和历史的象征。像北京的紫禁城、长城的各个关口,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智慧和文化底蕴。

  • 现代防御:虽然现代战争中,城墙的作用已经大大减弱,但其象征意义依然存在。现代的防御体系更多依赖于科技,如雷达、导弹防御系统等。

  • 旅游与保护:许多古代城墙已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同时也面临着保护与开发的双重挑战。如何在保护历史遗产的同时,合理利用其经济价值,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通过“崇墉百雉”,我们不仅能了解古代的防御理念和建筑技术,还能感受到中华文化中对安全、稳定和力量的追求。这种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我们理解古代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