櫜甲束兵:从典故到现代应用
櫜甲束兵:从典故到现代应用
典故与出处
“櫜甲束兵”一词源于中国古代典籍《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在春秋时期,晋国与楚国在城濮之战中交战,晋文公重耳率领晋军大败楚军。战后,晋文公为了表示对楚国的尊重和和平的意愿,下令将战甲收藏起来,兵器捆绑好,不再使用。这就是“櫜甲束兵”的典故。原文记载:“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意思
“櫜甲束兵”中的“櫜”指的是收藏战甲,“束”指的是捆绑兵器,合起来就是停止战争,收藏武器,表达和平的意愿。
应用场景
在历史上,“櫜甲束兵”常被用来形容战争结束后,双方达成和解,停止敌对行动的场景。例如,在古代战争结束后,胜利方为了表示对失败方的尊重和和平的诚意,常常会举行仪式,将武器收藏起来,象征战争的结束和和平的开始。
在现代社会中,“櫜甲束兵”这一典故也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
-
外交场合:国家之间通过谈判解决争端,签署和平协议时,常常会用到这个词语,象征着双方从对抗走向合作。
-
企业竞争:在商业竞争中,当两家公司从激烈竞争转向合作或合并时,也可以用“櫜甲束兵”来形容这种转变。
-
个人关系:在个人关系中,当朋友或亲人之间经历了争执后和解,也可以用这个词来表达双方放下争执,恢复友好关系。
相关话题
-
和平文化:中国古代的和平文化不仅仅体现在“櫜甲束兵”这一典故上,还有许多其他典故如“化干戈为玉帛”等,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和平的向往和追求。
-
战争与和平:探讨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束后的和平建设,如何从战争走向和平,如何在和平中发展。
-
国际关系:在当今国际社会中,如何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避免战争,促进全球和平与发展。
-
文化交流:通过文化交流,增进各国人民的了解,减少误解和冲突,促进和平。
通过“櫜甲束兵”这一典故,我们不仅能看到古代中国对和平的渴望,也能从中汲取智慧,应用于现代社会,推动和平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