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毛不拔:从典故到现代应用
一毛不拔:从典故到现代应用
典故与出处
“一毛不拔”这一成语源于中国古代典籍《庄子·逍遥游》。原文中提到:“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曰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其中,“一毛不拔”指的是鹏鸟在飞翔时,连一根羽毛都不掉落,象征着其飞行的稳定和力量。
意思
“一毛不拔”在现代汉语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非常吝啬,舍不得花钱或给予任何帮助。它的字面意思是连一根毛都不肯拔出,引申为极其小气。
应用场景
-
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当人们遇到非常吝啬的人时,常常会用“一毛不拔”来形容。例如,“他连一毛不拔,朋友聚会从来不主动请客。”
-
商业环境:在商业谈判或合作中,如果一方表现得非常不愿意让步或分享利益,另一方可能会用“一毛不拔”来描述对方的态度。
-
文学作品:在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通过人物的吝啬行为来塑造性格,如《红楼梦》中的贾赦。
相关话题
-
节俭与吝啬:节俭是美德,但过度吝啬则会影响人际关系和个人形象。讨论如何在节俭与吝啬之间找到平衡。
-
文化差异:不同文化对金钱的态度有很大的差异。在一些文化中,节俭被视为一种美德,而在另一些文化中,慷慨大方更受推崇。
-
心理分析: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吝啬行为的成因,可能是由于童年经历、经济状况或个人性格等因素。
-
历史人物:历史上也有许多以吝啬著称的人物,如欧洲的“吝啬鬼”埃比尼泽·斯克鲁奇(Ebenezer Scrooge),可以对比分析不同文化中的吝啬形象。
-
现代社会:在现代社会中,如何看待和处理吝啬行为?是否有必要通过教育或社会活动来改变这种行为?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到“一毛不拔”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反映了人类社会中对财富、慷慨和吝啬的复杂态度和文化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