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目如故:典故、出处与应用
触目如故:典故、出处与应用
典故与出处
“触目如故”这一成语源于中国古代的典故。最早见于《世说新语·言语篇》,其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晋代的王濛(字仲祖)与谢尚(字仁祖)二人初次见面,谢尚对王濛说:“吾昔尝与王武子共论此郡人物,汝是其一也。”王濛回答说:“人以君当与武子齐名,今日所见,殊不然。”谢尚听后大笑,说:“汝故自不知耳。”二人虽是初次见面,但言语间却如旧识一般,彼此了解甚深。
意思
“触目如故”的意思是指初次见面就如同旧相识一般,形容人与人之间一见如故,彼此之间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和熟悉感。
应用场景
-
社交场合:在社交活动中,当人们初次见面却感觉非常熟悉,话题投机,气氛融洽时,常用“触目如故”来形容这种感觉。
-
文学作品:在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用“触目如故”来描写人物之间的关系,增强人物之间的情感纽带。
-
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当朋友介绍新朋友时,如果双方一见面就聊得非常投机,彼此感觉像认识很久一样,也会用“触目如故”来形容这种情景。
相关话题
-
心理学角度: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触目如故”可能与人的直觉和潜意识有关。心理学家认为,人的第一印象往往在短时间内形成,而这种熟悉感可能是由于潜意识中对某些特征的认同或共鸣。
-
文化背景:在中国文化中,重视人际关系和礼仪,“触目如故”反映了中国人对人际交往的重视和对和谐关系的追求。
-
现代社交:在现代社交网络时代,“触目如故”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通过社交媒体,人们可以在线上先了解对方,线下见面时更容易产生这种感觉。
-
文学与艺术:在文学和艺术作品中,“触目如故”常被用来描绘人物之间的关系,增强情节的吸引力和人物的立体感。例如,在《红楼梦》中,宝玉与黛玉的初次见面就有一种“触目如故”的感觉。
-
商业应用:在商业谈判或合作中,如果双方一见面就达成共识,谈判顺利进行,也可以用“触目如故”来形容这种良好的合作氛围。
总之,“触目如故”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在初次见面时就建立起信任和亲近感的美好情景。它在文学、社交、心理学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