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该内容未能解决您的问题,您可以点击反馈按钮或发送邮件联系人工。或添加QQ群:1381223

神怒人怨:典故、出处与应用

神怒人怨:典故、出处与应用

典故与出处

“神怒人怨”一词源于中国古代典籍,常见于《史记》、《汉书》等历史文献中。其中,《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素所怵惕,天下苦秦久矣。秦之初亡,天下皆曰‘神怒人怨’。”这句话描述了秦始皇死后,百姓对秦朝统治的不满和反抗情绪,表达了天神和人间都对秦朝统治的愤怒和不满。

意思

“神怒人怨”直译为“神灵愤怒,百姓怨恨”,指的是统治者或某一事件引起了天神和人间的共同不满和愤怒。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反映了统治者的失德,也暗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即天神对人间事务的关注和回应。

应用场景

  1. 政治批评:在政治评论中,“神怒人怨”常用来形容统治者或政府的失政,导致民心丧失,社会动荡。例如,历史上许多朝代更替的时期,往往被后人用此词来描述前朝的末期。

  2. 文学作品:在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描写“神怒人怨”的场景,渲染一种悲剧氛围,突出人物的命运悲凉或社会的黑暗面。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中,狂人感受到的“吃人”的社会氛围,可以说是“神怒人怨”的现代诠释。

  3. 日常用语:在日常生活中,当人们对某一事件或人物感到极度不满时,也会用“神怒人怨”来形容这种情绪。例如,当某位公众人物因丑闻而声名狼藉时,媒体和公众可能会用此词来形容其处境。

相关话题

  • 天人感应:中国古代哲学中认为,天地人三者之间存在着感应关系,人的行为会影响天地的反应。“神怒人怨”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 民心向背:统治者是否得民心,往往决定了政权的稳定性。“神怒人怨”反映了民心向背的重要性。

  • 历史循环: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朝代更替,往往是因为“神怒人怨”导致的民变和革命,体现了历史的循环性。

  • 道德与政治:统治者的道德品质直接影响其统治的合法性和稳定性。“神怒人怨”提醒统治者要注重道德修养,避免失德。

  • 社会公正:当社会不公正现象严重时,往往会引发“神怒人怨”,这也反映了人们对公平正义的渴望。

通过对“神怒人怨”的探讨,我们不仅能理解其在历史和文学中的应用,还能从中汲取智慧,思考当今社会的治理与人心的向背。